白居易诗词中的养生之道:松竹柳荷伴身畔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比起与之情谊笃深、生性豪爽的终生好友元稹以及与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较为顺利畅达的刘禹锡,自然更多人生忧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以致年方40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其最后的寿命却比这两位好友高,足足活了74岁。同时,白居易还是写“养生诗”数量最多的诗人。

白居易诗词中的养生之道:松竹柳荷伴身畔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中的养生之道:松竹柳荷伴身畔 

白居易深信“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基于此,他提出了对疾病的“九可却和十不治”。九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疾遇苦,稍闲反生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嗜欲淡薄,七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宁适毋强,八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九也。
十不治:纵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懊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巫师祷祝,广引杀戮加重孽缘,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
1、静息坐禅调身心
虽然前半生坎坷不断,屡受打击,但白居易仍然充满了乐观进取的精神,54岁时,白居易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闭目坐禅养生。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而使身心安静,白内障的病症也因此有了很大改善。全身心沉浸在这种静息境界的白居易戏称自己“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下一页:白居易的养生之道

64岁那年,白居易回顾前大半生经历,颇有感慨,写下了《览镜喜老》一诗:“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
这是对生命价值和生、老观点的感悟,白居易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
对于物质生活,白居易很知足,他的生活哲学是,能充饥即是美食,可容膝便为安居;形骸为政务所迫劳作不息,心性却始终湛然虚空,故“心宽体长舒”。由此看来,白居易果真是深得养生真谛。

白居易诗词中的养生之道:松竹柳荷伴身畔

白居易

2、松竹柳荷伴身畔
白居易为官一生,调动颇繁,每新到一地,他都要在衙门和私宅周围及院中进行绿化、美化。松、竹、柳、荷是白居易的最爱,也是其工作和居住环境必植之物。其《东楼竹》诗中写道:“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白居易还特别喜欢在居室窗前植竹,《竹窗》云:“烟通杳蔼气,月透玲珑光”,“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可谓别有一番情趣。
白居易官至中书舍人时,买得一宅,因院内有10棵松树而喜不自禁,秋有韵,夏有荫,春雨满树珠,冬雪压枝白,四时各有趣的景致,于是他说“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白居易则是山水林泉皆为所乐,他被贬作江州司马时,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舍,政务之余便来此栖居。他深爱此处的自然环境:岩石清流,松柏翠竹,风岚烟霞,鸟兽时聚;茅屋旁有飞泉溅玉,小院里有白莲净池,恰如“倦鸟得茂林,涸鱼返清源”。在这里,白居易总能意气飞扬,他携一壶酒,弹奏五弦琴,酣畅时赋诗作歌,总能因“如获终老地”而流连忘返。
被贬杭州后也是如此,虽然失意于官场,但白居易却能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
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飘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

视频推荐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