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步骤 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我们华人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本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手把手教你包粽子,粽子如何做才美味,并详细说明包粽子烹制所用佐料时间和窍门,包括包粽子营养价值和最适宜食用方法等揭秘。

包粽子的步骤,三角粽子,肉粽子,粽子,端午

包粽子的步骤 粽子的来历

包粽子的步骤

1.材料:糯米(看个人情况下多下少)粽子叶棕绳蜜枣白碱

2.用温水将糯米浸泡,放入白碱浸泡,温水泡的话只用半个小时即可,粽叶 棕绳用水漂干净

3.将蜜枣对半切,你自己吃的话,可以为了多吃,不切,但是不切的话,因为去核后,中间空心就不能包更多的米了

4.就是包粽子了,这包粽子呀花样很多,有尖的也有扁的,趁泡米空档,我来叫你们包尖的和扁的两种(温馨提醒:绑粽子的绳子最好用棕树撕开的绳子,很多人因为找不到或者贪图方便,用塑料绳,我不建议这样,高温煮粽子的时候,往往会让绳子分解一些有毒的物质,就像你用开水烫塑料瓶,有异味对吧)

5.尖端粽子:将粽叶旋转成漏斗状 继续旋转让叶子头和尾重叠(此处注意一个技巧,最好固定叶尾,用右手转动叶头,这样枝干比较硬的头就在里面,这样绑的更结实)

6.装好米后 将叶子压下绑好即可

7.成品一个,下面教大家,扁式粽子

8.花样儿:扁式粽子:固定叶头,旋转叶尾,叶头叶尾重叠,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扁式的仅仅只用旋转90度重叠,而尖端时的是需要180重叠的,装好米之后,只用将叶子盖好,不侧漏即可绑好

9.大火开始煮,因为之前用白碱泡过米,所以现在开水里面加白碱的话不宜过多,水变黄了就行,多了会苦涩,适宜的话,会很香的,半个小时,中途可以用筷子搅动一下

粽子的历史由来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视频推荐

111